《仪礼》与《礼记》
2025-04-11 16:02:14问答浏览:7835次
最新回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我要提问
登录后回复
共 5 个回答
-
大概作一点看起来复杂但实际上只是基本概念的解释。
先说《仪礼》,或称《礼经》,也是《仪礼》。
礼有三部,大戴礼记、周礼、仪礼。
大戴礼记里有一篇的主题就是各部书的不同,三段谈到的就是仪礼和周礼的区别。其中在谈《周礼》时专门提到《周礼》的公子见大夫的时候是见而不拜的,即公子有视有听有言无拜的礼,而大宗师的礼是见而不拜的。就是说公子见大夫比大宗师尊,而大宗师礼的尊次高于见而不拜的礼,所以在周礼里的尊次要在礼的高层次的知礼者知道公子见大夫时候拜的步骤才能办成事,即惠君能知此事,而受礼者能知道惠君知此事,所以大夫才得见了必拜到,因为能确认了一遍自己受礼有坚实的基础和正确合法的心意,以避免引起误撞尊严等弊病,是为殷礼。大体上说,殷制中《周礼》的公子见大夫礼的两个人中的前辈知礼是很重要的。
而《礼仪》里的公子见大夫而拜的礼至少某一层重视的重点不在知礼者是不是知道惠君知道,而是受礼者知道惠君知道之后才见必拜到这个步骤。引用原文如下:
> 吉事尚敬。毖祀尚恭。丧纪尚扰。凶荒尚恩。敬文位有地而致,恭远三等以上而来,扰自哀出,恩自施来。丧用三年,致齐素之服,治之以五齐五月服四方山川之禁。凶年先租后礼,荒敛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逃亡多刀兵时,国君同时发能不违道德盲屯 [民政] 一类的官去不许私自回朝;荒年是个很糟糕的情况,所以国家要办出饭来分给百姓,但这是等米下锅的事,有时组织不起来粮食与食盐的分配荤食肉兽想尽办法去买,粮食最拿班上办这种大事,但也有的时候被分自己去去吧,分给饥饿的人做背我就是说老天爷给我大有的能力就是这样,用来存救世人让國際容货赞66回复举报 -
你明明知道《仪礼》讲的是周朝的礼节仪式,还非得问我这是啥?《礼记》呢,那就更明白了,孔老先生的弟子们七七八八的笔记,都跟礼仪规矩沾边。两本书,一个讲怎么干,一个讲为什么这么干,别再问我第三次了,不然我得翻书了。赞94回复举报
-
《仪礼》这本书讲的是怎么做的规矩,《礼记》则是关于这规矩背后道理的讨论,如果说《仪礼》是操作手册,《礼记》就是知识读本,但说到深度与哲学性,那《礼记》显然高了一个段位。不过,别以为这本书就是古董,其探讨的人际关系、礼仪道德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也能找到传统智慧的影子。赞64回复举报
-
《仪礼》与《礼记》都是中国古代关于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它们在内容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主要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详细阐述了各种典礼的仪式,如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这些礼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血缘关系以及日常生活情形,如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仪礼》强调的是具体的礼仪形式和仪式,是儒家礼仪实践的重要依据。
《礼记》则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籍,它主要记载和论述了先秦的礼制、礼意,并解释了《仪礼》中的内容。书中不仅记录了周王朝及秦汉以前的礼仪制度,还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它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的内容更为广泛,是对《仪礼》的补充和阐释,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
简而言之,《仪礼》侧重于具体礼仪的实践和仪式,而《礼记》则更侧重于礼仪的理论和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论体系。赞53回复举报 -
《仪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仪专著,由郑玄注,唐代贾公彦疏。全书共17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的冠、婚、丧、祭等重要礼仪。《礼记》则是一部儒家经典,由西汉戴圣编辑,全书共49篇,包括伦理、政治、教育、历史等方面的。赞47回复举报
我也是有底线的人~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