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原文及注释
2025-05-18 09:30:26问答浏览:7317次
最新回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我要提问
登录后回复
共 5 个回答
-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原文节选及其注释如下:
中庸原文部分节选
>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君子:道德修养高,行为符合礼仪之人。 > 中庸: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做事不偏不倚、适中合宜。 > 小人:与君子相对,指缺乏道德修养、行为不端之人。 > 时中: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宜的行动。 > 忌惮:畏惧、敬畏。
翻译
> 孔子说:“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小人则背离中庸之道。君子对待中庸之道,是凭借君子的智慧和德行,并根据时势选择适宜的行为。小人对待中庸之道,则是没有畏惧和规范约束,为所欲为。”
其他章节和更为详细的注释也都可以在一些专门研究儒家经典或《礼记》的书籍中找到。如果你需要进一步详细的信息,可以具体指出需要了解的部分。赞63回复举报 -
《中庸》全文原文及注释如下: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1. 天命:天赋,指人的自然禀赋。 2. 率性:遵循本性,按照本性行事。 3. 道也者:道是。。 4. 修道之谓教:修养道就是教育。 5. 须臾:片刻,短暂的时间。 6.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7. 戒慎:谨慎,小心。 8. 莫见乎隐:最隐蔽的地方。 9. 莫显乎微:最微小的处所。 10. 慎其独也:谨慎地独处。 11. 喜怒哀乐:人的情感。 12. 中:符合,适中。 13. 节:节度,法度。 14. 和:和谐,平衡。 15. 天下之大本:天下万物的根本。 16. 天下之达道:天下共行的大道。 17. 致中和:达到中和的境界。 18. 天地位焉:天地各在其位。赞98回复举报 -
中庸全文原文及注释如下:
《中庸》出自《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全称为《中庸章句》。虽然全文并未明确划分为几个部分或节,但在传统的解读中,我们可以依照章句的逻辑分为几个大致的主题。《中庸》主要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核,强调通过严格的德行实践来达成始终如一的中正之境,推进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协调一致的哲学观点。以下是一些关键概念及其大致注释:
原文及大致
1. “中庸”指行事不偏不倚、适中不失之。它是整个《中庸》的核心概念,强调在道德实践上的高品质和均衡。 2. “中和”:在《中庸》中有重要论述,表示道德感的和谐与内心情感的平衡,是达到伦理理想的状态。 3. “天命”:指自然法则与人格命定的统一,认为人应顺应天道,实践道德。 4. “诚”:《中庸》中的“诚”是指人内心的真诚与诚实,是道德修养与行为的基石。 5. “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真诚和道德实践,能使个人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6. “平天下”:终极目标是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即以个人的中庸之道来带动社会的进步与稳定。 注释解析
具体每一段落的完整注释较为繁琐,且非本文所包括的。但是可以通过参考相关儒家经典注解,如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来深入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实践原则。
《中庸》的原文和经典注解为理解儒家为人的理想状态、社会的调和之道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推荐深入研读原文及权威注解,以获取更详细的解读和理解。赞12回复举报 -
中庸全文原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 中庸者,孔伋子思之传也。子思言中庸之德如天地之无私覆载,圣贤之无妄与夺,天下之无适莫之偏好,而我情之无所逆也。此三者皆虚而中也。
注释: 中庸,指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偏不倚。孔伋,即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子思之传,指的是子思所传的中庸之道。德如天地之无私覆载,意指中庸之道如同天地一样,没有偏私地覆盖养育万物;圣贤之无妄与夺,意指圣贤施行教化没有随意给予或剥夺;天下之无适莫之偏好,意指天下的事物没有固定的偏好;我情之无所逆也,意指人的感情应该自然而然,不应违背中庸之道。赞33回复举报
我也是有底线的人~
点击加载更多
热门新闻
-
由他
2003位用户围观了该问题 -
肖肖
474位用户围观了该问题 -
那一抹蓝
465位用户围观了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