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注释版
2025-03-19 22:02:11问答浏览:2328次
最新回答: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问题:
我要提问
登录后回复
共 6 个回答
-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短文,其中通过对莲花的描述,暗喻了作者的个人品格和政治理想。虽短,但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佳作。以下是原文及其注释: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与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指生长在陆地上的各种植物的花朵。
可爱者甚蕃:非常众多的外表看来让人喜爱的花朵。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的陶渊明(陶潜)唯独喜爱菊花。这里借用了对于陶渊明的赞美,也暗示了他隐逸的个性。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自从唐朝(李唐时期的开始,是指唐朝的建立者李渊)以来,世人大多都非常喜爱牡丹。这里的“世人”并非指全人类,而是指当时社会上的多数人。“牡丹”常被视为富丽堂皇与权贵地位的象征。
出淤泥而不染:莲花生长在泥里,却能够保持清洁不与泥污相染。比喻君子即使身处艰难环境,品行依然纯洁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清洗于清水中而不流于世俗的装饰性。
中通外直:花茎中间贯通,外表笔直。
不蔓不枝:不开横枝也不分旁蕊,指莲花栽培简单,不需多养护。
香远益清:如来,香消去了以后更显得清洁。
亭亭净植:莲花挺拔而清洁地生长着。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仰望而远观它,赞33回复举报 -
《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1. 水陆草木之花:指水陆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 2. 可爱者甚蕃: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3.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 自李唐来:从唐朝以来。 5. 世人盛爱牡丹:社会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6.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7. 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8. 中通外直: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9.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10.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11. 亭亭净植: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 1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却赞86回复举报 -
《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作品,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借以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学说被称为“濂洛关闽”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赞美和追求。文章首先提到莲花在众多植物中显得格外出众,接着通过晋代陶渊明偏爱菊花而唐代李唐皇帝姓李来引出“李唐”这个主题词,最后通过“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句诗,突出了莲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高洁品质的特点。赞68回复举报 -
《爱莲说》注释版是指对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短篇散文《爱莲说》进行注解的版本。这个版本中会对原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古代文化背景、文学术语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以下是《爱莲说》的部分及其注释:
原文: 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注释: 出水芙蓉: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意思是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但不会被污泥所污染,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受外界不良影响。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洗;清涟,清水。意思是莲花在清水中清洗过,但不会显得妖艳,比喻人的内心纯洁,行为端正,不做过分的事情。
读者可以通过注释版更加深入地了解《爱莲说》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赞47回复举报
我也是有底线的人~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资讯
更多热门新闻
-
由他
2003位用户围观了该问题 -
肖肖
474位用户围观了该问题 -
那一抹蓝
465位用户围观了该问题